Skip to content
On this page

读研与否

这是可能会想写的第一篇杂谈,我更希望把这个模块做成一个访谈集的形式,当然,这可能需要慢慢等更多CAUer的投稿。如果时间慢一些,世界再简单些这未尝不可,但事实上可能也只会有我自己所写一点杂想杂谈了。

读研的动机多数分不开俩种:

1.明确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读研只是作为一种渠道

2.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读研只是为了逃避当下的迷茫和找不到工作的焦虑,期待3年后可以再找到答案

真要说的话可能还有第三种人

3.会列举一大堆读研的好处和读研后的退路,但其实内心并无真正的期许和盼望,只因有最差不过是如何如何的退路而自喜。

第一种朋友看到这里就可以了,愿前程似锦,也愿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行。

第二类朋友给我的感觉更像是,读书更需要修心,不然就如崴着脚登山,如何也是走不快走不高的。但似乎我也不太有资格说出这句话,我的老师曾说一句玩笑话:高考720分你选择去清华还是北大这不叫选择,高考720分你选择来了农大这才叫选择。我笑说这不冤种吗?老师说:你怎么见得在你眼中最怨种的事情在别人眼里不是一种另有图谋的智慧呢?不要把普罗大众眼里的高低好坏和利益区分记得太清楚了,你要的只是别人眼里的成功吗。学生默然。

老师有次又言:读过多少书,就敢说这个世道“就是这样的;见过多少人,就敢说“人就是这样的德行”;你亲眼见过多少太平和苦难,就敢断言一个人的善恶吗?前段说的是“选择”,这里说的是“想当然”,这个故事告诉我的则是不要困于“自以为是的聪明”的观点,多听多想,少说多做,总会有收获的。虽然世事多无奈,聪明人越来越多,心眼心窍多如莲蓬者,往往喜欢讥讽醇厚,否认纯粹的善意,厌恶他人的赤诚。很多时候我们会感慨世道真差呀,很多事情迫不得已,但还是希望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不要只讲自己的道理,多听听看别人的道理。

我发现很矛盾的一件事在于,听得进去道理的人往往不需要听道理,而听不进道理的人往往需要读更多的书听更多的道理,这还真是荒诞的。

第三类朋友我可能想说的,就类似于,退路永远不会是前进的方向,但一定会是作为兜底的勇气。在我碌碌无为仿徨迷茫的时候,我爹说你最差再不济混的再难看就是回老家,他给我找份安生工作。我说,在我还没有完全认识这个世界之前我可能都很难安分下来。但回头来细想如果真的到了我所失望到平静的那一天,这样一眼能看得到尽头的结局可能还真是我所能接受的,于是就没有什么畏惧的了,最坏最坏的结果都是可以接受的了,那么做的哪怕是稍微再好一点都是会让我所欣喜的了。但该往哪个方向做的稍微再好一些呢?这就是真正需要思量且每个人的回答都会是不同的了。

所以读研与否呢?我其实给不出答案的,每个人的境遇和情况也都是有所不同的, 人啊究其一生呀是不需要那么多的建议的。但我觉得更需要认清楚读研是为了什么的!

你需要叩问一下你的心声的,告诉自己,撇去那些冠冕堂皇的自欺欺人的理由,你读研究竟是为了什么呢?想清楚这一点后,起码你会少一些畏惧,而真正到了你所抉择的那一天,也许不用等抛出的硬币落下你已得知答案。同时你往后会顺着你所倾向的目标真正逼近,大学呀,往往到了这个时候才真正会见真章,高考那三年以及大一到大三这三年,往往你只需要告诉自己卷分数卷成绩卷绩点卷科研卷综测卷竞赛就够了,只要那些象征着成绩和排名数字很好看,那些一摞摞证书嘉奖很好看就足够了,但之后呢?如果你想去创业,想去出国,想去就业,想去做更多跟保研无关跟你的成绩没有那么大关系的事情的那一刻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此前碌碌而行做过的那些努力并不是真正直指你想去往的那条道路的。虽然不是无用功,也不算错,但绝对不那么对,会让人后悔的呀,是会后悔的吧。

最后来总结一下读研这条道路,首先,路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适不适合之别。不是说工作的人一定有闯劲,也不能说出国的人就一定有更光明的前途。

但最后的最后,有个问题在一开始就要问自己:读研,是一条什么样的道路